律师

电话:138-4432-4085

文章

2024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发布

作者:延边律师时间:2025年01月16日

1月13日,2024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发布会暨年度社会法前沿论坛在京举办。会议由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社会法教研中心、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承办,金柚法学教育基金为本次会议提供支持。

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张鸣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石宏,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部长李进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出席并致辞。

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启动渐进式延迟退休”等十个事例获评十大影响力事例。(文后附事例详情)

据悉,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次年度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评选活动。2024年度活动经过科研单位、实务部门和社会公众推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启动网络投票以及专家评审会分析讨论三轮筛选,最终形成十大影响力事例名单。

在随后的社会法前沿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劳动法》实施三十周年的成就与修法展望”“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的社会法应对”两个主题单元开展发言和与谈。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实务部门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

2024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主题与概况

事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具体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同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水平、凝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合力。

事例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启动渐进式延迟退休

为了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决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六十周岁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推行将有助于我国更加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各部门相继出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暂行办法》《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保障支持措施。

事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三十周年,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法治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三十周年。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劳动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劳动关系、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劳动法》历经2009年、2018年两次修正,见证了中国劳动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劳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三十年来,《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关系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纪念《劳动法》颁行三十周年,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开展了系列活动。未来,《劳动法》将继续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挥重要力量。

事例四:最高法发布首批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人社部部署加强一站式调解,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发布首批共4件新业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回应“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时代需求,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司法保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本批案例涉及外卖骑手、网络主播、代驾司机等职业群体,聚焦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通过案例指导方式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确保新就业形态案件裁判尺度统一,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助于规范、引领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关系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妥善化解,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持续发布《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平台企业工会工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指引》等文件,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用工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事例五:国务院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除夕和5月2日两天法定节假日,并进一步规范合理调休

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经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作如下修改:第一,将第2条第2项修改为“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第4项修改为“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第二,增加“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作为第7条。《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制定以来,先后于1999年、2007年、2013年进行修订。本次修订增加了我国法定节假日天数,进一步规范了调休制度,在总体稳定的假期安排格局下适度增加、优化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推进节假日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事例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各地出台积极举措营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措施》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四个方面提出系列生育支持措施。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实践探索,确保生育支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目前多地已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如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上海市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浙江省绍兴市加快建设“15分钟托育服务圈”等。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其中“李某与某服饰公司劳动争议案”明确男职工在妻子生育子女后依法享受护理假,进一步彰显了家庭生育中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原则。各地用人单位也积极响应,例如携程集团等企业推出生育补贴政策,为劳动者兼顾工作和家庭提供便利。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事例七:工会协同多部门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024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一函”是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两书”是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一函两书”制度旨在预防和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及时纠正用工违法行为,特别是推动根治欠薪、违法安排超时加班等社会关注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该制度重在源头预防,通过协调协商方式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2024年12月,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指导和引领作用,全国总工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筛选10件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典型案例并发布。案例突出法院、检察院司法职能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的衔接协作,为工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保障,合力推动解决农民工、环卫工人、工伤职工等群体劳动报酬、伤残津贴被拖欠等问题,落实职业病防治等监管责任,保障户外劳动者高温天气津贴发放、快递员工伤保险等权益。

事例八: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实施《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保障退役军人权益

2024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将原《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予以废止。《条例》自2024年9月起施行,共11章93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安置工作机制,强调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统筹安置方式,确定安置待遇;三是规范移交接收程序,细化工作流程;四是鼓励就业创业,加强待遇保障。《条例》旨在规范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条例》的出台是适应新时代退役军人结构变化、满足其多元化需求的重要制度安排。

事例九: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就业替代效应引发热议,平衡好技术发展与民生福祉是关键

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萝卜快跑、高度自动化的智慧车间黑灯工厂掀起行业变革,“机器换人”成为热议话题,社会法的实践亦面临挑战。工业化进程加速和社会生产力提升,长远来看或许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然而,在短期内,技术性失业和新旧岗位更迭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就业总量、技能结构和工作任务重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尤其增加了常规体力类劳动者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道需要平衡的复杂课题,既不能以牺牲发展为代价刻意限制技术进步,也不能因片面追求技术而忽略民生关切,应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妥善应对就业变化,保障民生福祉。

事例十:劳动者精神健康保障备受关注,各地行政和司法机关通过办理典型案件依法捍卫劳动者体面劳动的权利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加速,工作场所治理更具挑战,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工作场所内的精神健康保障备受关注。在北京市2024年度十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中,“遭遇职场霸凌员工被迫解除劳动合同案”明确“用人单位应充分考虑员工意愿,不得利用其强势地位剥夺员工正常工作的权利,更不能滥用职权对员工进行职场霸凌甚至打击报复,从而给员工造成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伤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宋某与北京某工程监理公司劳动争议案”中支持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的员工可以直接享有24个月医疗期。天津市津南区人社局认定劳动者遭职场性侵致精神伤害为工伤。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职场心理健康,呼吁政府、组织等各界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工作场所的心理健康。面对劳动者心理健康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行政和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捍卫了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权利。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

>
律师头像

联系律师

延边律师:韩继强律师

律师电话:138-4432-4085

执业证号:12224200810313186

执业律所:吉林华耀律师事务所

律所地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誉文街41-1号

专业领域:刑事辩护、婚姻家庭、合同纠纷、房产纠纷、公司法务、劳动工伤

在线咨询

律师微信

律师微信二维码